您的位置:首页 > 区县动态 >
旌阳区: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缩短到“最后一米”
www.deyangpeace.gov.cn 】 【 2023-11-08 10:08:23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德阳旌阳实践:

  

  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缩短到“最后一米”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

  

  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要求,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中心为载体,以“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为目标,整合多方资源、理顺运行机制、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了由“稳事控局”向“深耕善治”转变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今年以来,该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017件,化解成功率96%以上;2022年命案实现“零发生”,2023年命案发案数较2021年下降42.86%;2023年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3%和41.2%。

  

  全面整合

  

  催生“一体化”化学反应

  

  社会治理阵地分散、职能分散、力量分散,导致群众解决诉求多地跑、反复跑,咋办?德阳市旌阳区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能”和“协调联动、融合共治、实体运行”的思路,构建起“1+ 3+16”工作模式,将“多中心”整合为“一中心多平台”。

  

  据了解,旌阳区社会治理中心集中办公场地4300余平方米,推动区委政法委、区委社治办、区委依法治区办、区司法局、区信访局、区法学会等18个机构集中办公。旌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孙学渊介绍:“中心成立之前,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纠纷往往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跑、反复跑,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中心成立以后,变多地为一地,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群众来反映具体问题、寻求法律帮助、诉讼立案、调解矛盾、投诉举报等,都可以在中心一站式办理,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力量。”

  

image.png


  旌阳区社会治理中心群众办事大厅

  

  场地整合了,功能如何整合?孙学渊告诉记者,物理空间整合只是手段,催生化学反应才是目的。社会治理中心全量整合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等16个“中心”,集中设置12345受理、人民建议征集、法律援助、公证服务、行政复议、立案审查、司法确认等28个窗口,优化形成群众来访区、法律服务区、诉讼服务区、多元调解区等11个功能区,变“多心”为“一心”,实现一条龙服务、一揽子受理。

  

QQ截图20231108100842.png


  中心工作人员解答来访群众法律援助咨询

  

  谁来服务?“按照‘常驻、轮驻、随驻’原则,汇聚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司法、信访等社会治理有关资源力量,采取整体进驻、部门派驻、阶段性入驻、共建力量入驻等方式,配备工作人员107人,吸纳进驻调解组织24个、调解力量181人,让社会治理力量‘汇聚一地’。”孙学渊介绍道。

  

  共建共治

  

  形成“社会化”治理合力

  

  “你们双方对这个调解结果满意吗?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哪有啥子深仇大恨嘛,对不对?”10月16日,旌阳区东湖街道镇江社区、派出所、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等联合,成功调解宝兴佳苑居民高某和李某的邻里纠纷,既解开了双方“症结”,又打开了“心结”。

  

  据悉,旌阳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吸纳“两代表一委员”、法学会会员等入驻社会治理中心,对目前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无明确规定、责任主体不明确、历史遗留问题等疑难事项,在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党代会及“两会”建议或议案提案,推动解决社会治理难题。

  

image.png


  中心调解员正在调解一起金融借款纠纷 旌阳区委政法委供图

  

  “今年以来,我们在特殊群体关爱领域,走访留守散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1680户。针对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不健全、社区治理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围绕‘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原则,积极吸纳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服务联抓、平安联创’。”旌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杨永胜表示,旌阳区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设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重点支持网格员协会、禁毒协会、反电诈协会等符合基层治理需要的孕育期、初创期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同时,坚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放到城乡社区,设立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形成网格学院、旌城商事调解中心、公益律师团、法治公园综合体、禁毒社会化工作指挥中心、反电诈科普体验馆等多个创新案例,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现代化。

  

  分层递进

  

  提升“法治化”解纷水平

  

  法治是逐步转变“信访不信法”的关键因素。如何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权利,依法理性表达诉求,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利益矛盾?杨永胜介绍,旌阳区针对原有矛盾纠纷调解模式活力不足、调解员法律专业知识缺乏、部分来访群众法律意识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在法治轨道上绘就矛盾纠纷化解“路线图”。

  

  旌阳区坚持将矛盾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整合法院民商事案件立案、司法确认、诉前调解、速裁团队等功能,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深化诉源治理,将诉前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律师调解有效衔接,构建起“源头预防为重、非诉机制挺前、诉前调解优先、简案快审速裁、繁案审判兜底”分层递进的依法解纷体系,诉前调解成功率提高30%。

  

  陈某系什邡市某经营部经营者。2018年,陈某为德阳某公司承建项目供应材料。工程结束后,德阳某公司尚欠陈某货款4.75万元。陈某多次催收,该公司仍未支付。今年9月,陈某将德阳某公司诉至旌阳区法院,要求德阳某公司按约支付货款。

  

  征得陈某同意后,旌阳区法院率先通过诉前调解程序处理该案。案件委派给了驻守在旌阳区社会治理中心的旌城商事调解中心。在与当事人充分沟通后,调解员认为本案具有调解基础,随即安排双方当事人到旌阳区社会治理中心现场调解。通过听取双方意见、核实证据,调解员指导双方就无争议事实予以确认,并就存在的分歧进行解释说明。

  

  最终,案件双方达成协议,并共同向旌阳区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员立即与同样驻守在旌阳区社会治理中心的法院速裁团队取得联系。当日,速裁团队对材料进行审查后,当即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在协议约定的时间内,德阳某公司按约履行了义务。一起长达5年的纠纷,在旌阳区社会治理中心“多中心合一、协调联动、多元调解”的机制优势下,纠纷得到法治化的实质化解。

  

  入驻社会治理中心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行政复议、公证办理等法律服务,区法学会法律服务中心全程参与矛盾纠纷调处,通过普法宣传,引导群众按照正常渠道反映诉求、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纷争、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实现了普法到位,转变群众观念。

  

  同时,旌阳区还设立执法司法监督服务中心,专门受理群众举报投诉的有案不立、立案不查、查案不力、执法不公等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数智”赋能

  

  提升“信息化”治理效能

  

  信息数据融合难、下沉难、收集难,社会治理要素无法自动关联融合、常态入格上图,造成数据重复采集、要素重复治理、基层底数不清是困扰社会治理的一道难题。旌阳区上线运行了全省首个民情全量数字信息图平台——“民情数字地图”,有效破解了上述难题,进一步促进了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数据资源品质提升,提高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管理水平。目前,“民情数字地图”累计汇聚人口、房屋、企业、事件等相关信息90余万条,实现社会治理要素、社会治理数据多元化汇聚、标准化叠加、可视化展示。

  

  记者了解到,按照“数据融合、底数明朗、共享关联、全景展示”思路,“民情数字地图”将分散、重复、难以访问的各类社会治理数据整理融合,将人、房、企、事、物等治理信息精准匹配到区、镇街、村社、网格、建筑物五级社会治理单元,转化为可看、可查、可用的社会治理数据,并依托数字全景地图,多维度、多角度展现社会治理基础信息,实现全区民情数据“一键感知”“一图总览”,为开发应用社会治理“数治”平台夯实智能基石和信息支撑。

  

  “民情数字地图”构建治理单元、治理要素、治理力量、网格事件、重点事件等专题应用场景,并运用数据抽取模型、计算模型、分析模型,对各类社会治理数据进行统计、查询、监测、分析,集展示、预警、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助力精准治理、精密智控、精细服务。

  

  同时,“民情数字地图”以统一地址库和全区419个综合网格为两大底座,依托统一地址编码体系,打通应用部门业务库、区镇(街道)两级信息应用平台,对相关部门社会治理数据进行收集、梳理、比对、筛查,第一时间将交叉、存疑的数据推送给网格员进行走访核实,确保数据精准、更新及时。

  

  “民情数字地图”有效打破了“信息孤岛”,坚决避免因信息渠道不通造成矛盾激化、纠纷升级。依托“民情数字地图”,旌阳区梳理矛盾调处链条、优化多元化解流程,构建起“发现问题、统转交办、协调联动、快速处置、研判磋商、督查考核”的全流程、无缝隙、高质量矛盾治理有机闭环。

  

  “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快速解纷争,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更加高效便捷。旌阳区将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旌阳、法治旌阳。”德阳市旌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春林对记者说。


编辑:满新液
中共德阳市委政法委员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