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打造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专访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李丹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4月2日,全新打造的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四川为何要升级打造全新的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有哪些功能、如何运行?在服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此,记者专访了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李丹。
记者:全新打造的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4月2日正式启动运行,请简要介绍全新打造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背景和考量?
李丹: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法律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改革作出专门部署。
近年来,省司法厅坚持以“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是出台一个指导性意见,即争取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制发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制定一个建设规划,即以省政府名义制定了“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三是编制一套服务标准,即通过承担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标准化试点,编制了104项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四是出台一部地方性法规,即推动出台了《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五是建设一支专业法律服务队伍,即建设了一支涵盖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调解员等30余万人的法律服务队伍;六是构建了一套服务体系,即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3.1万余个,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实现“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
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每年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500余万件,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法律服务需求,我省作为公共法律服务大省的底色更加鲜明。但同时,我省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配置不平衡,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多元法律服务供给不充分,法律服务受理、办理、评价、反馈机制不闭环等问题还客观存在。为此,我们对原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全省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窗口、指挥中枢和数据汇集平台。
记者: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为全省公共法律服务指挥中枢,请介绍一下它的主要职能和运行机制?
李丹:全新打造的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联合省法律援助中心、省外来企业投诉中心、省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协同省律师协会、省公证协会、省司法鉴定协会、省人民调解协会、省法制宣传协会等多家行业协会,构建“1+3+N”功能矩阵,通过12348四川法网、12348法律服务热线、线下面对面服务三种形态,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现场受理(法律援助、公证、外来企业投诉、行政复议)、法律服务指引(律师、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四类13项法律服务。
在驻场服务资源遴选上,采取“资格审查+综合评分”模式,优选全省优质法律资源开展中心驻场服务,对综合评分较差的予以调整。在服务流程上,建立“需求受理—智能分拣—精准派单—限时办结—数据反哺”的工作流程,形成“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反馈”的服务闭环。在服务调度上,实行法律服务事务分级办理,一般法律服务事务以属地办理为主,跨市(州)级重大法律服务事务由省级统筹办理;加强成都等法律服务资源富集地区对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法律服务帮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记者:下一步,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从哪些方面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李丹:全新打造的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四川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下一步,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聚焦“为群众解忧、为企业纾困、为决策建言”,更好发挥“惠民、利企、辅政”作用。
一是深化法律服务集成,让群众进一扇门、办多项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律师、公证、调解、仲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分散的法律服务资源充分整合,针对不同群体进一步优化服务标准、工作指引和办事指南,实现“请律师、求法援、办公证、找调解、寻鉴定、约仲裁、申复议、解投诉”一站式办理。
二是聚焦营商环境优化,让企业忧有所解、困有所帮。对外来企业投诉做到有诉必应,充分发挥省外来企业投诉中心职能,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大走访大调研专项行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助力企业合规经营,切实打通法律惠企落地“最后一公里”,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三是深挖数据资源价值,让建言更加精准、更为高效。建立全省法律服务大数据中心,汇聚全省公共法律服务核心业务数据,构建法律服务图谱和数据分析模型,及时感知态势,研判法律需求,及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实时监测法律纠纷类型和热点问题,及时发现社会矛盾纠纷的潜在趋势和演变动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记者:《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强调,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还要以高质量法律服务助推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请问在这方面四川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打算?
李丹:近年来,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坚持把公共法律服务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深入实施“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市县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16个,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3116个,在村(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27710个;编制自然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供给清单,持续推动将法律援助纳入全省民生实事项目,10项法律服务实现“川渝通办”,全覆盖配置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连续5年开展“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活动;在开发区、经济园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48个,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557个,累计培养认定“法律明白人”20.2万名,实施行政复议服务营商环境三年行动,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绿色通道”。2024年,全省办理律师业务70万余件、公证130万余件、司法鉴定24万余件、仲裁1万余件、法律援助7.6万件、调处矛盾纠纷43.3万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编制实施新一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牵引,以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枢,整合调动全省法律服务资源,从“护航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夯实基层治理”三个方面发力,全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服务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法治护航。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工作要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推进到哪里,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紧扣“五区共兴”布局,推动建立区域法律服务协同机制;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进法律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供应链资金链服务链拓展;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对涉企行政复议实行容缺受理,优化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清单,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二是全力服务民生改善。公共法律服务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法律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服务形式。切实做到线下服务“零距离”、在线服务“不打烊”,推出针对一老一小的“护苗”“养老护老”等专项服务,做好针对灵活就业、新就业群体的维权服务,常态化开展根治农民工欠薪“春风行动”,高质量完成法律援助民生实事项目,用法治力量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三是全力服务基层治理。公共法律服务是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的重要支撑。我们将以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推动基层治理循法而行、依法而治。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和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加大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倾斜和辐射力度,持续强化边远地区法律援助对口帮扶,加强切实解决基层法律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的能力。主动融入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加快构建“调解+”和“+调解”工作体系,筑牢调解“第一道防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消解在萌芽状态。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季 实习生 罗的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