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越来越低,为她洗完头一定要吹干,免得感冒。”近日,什邡市方亭街道利民社区一组小组长易卢骏忙完手头的工作,便和党员志愿者刘成全又一次来到该社区通站东路居民杨文(化名)家里忙碌了起来。易卢骏一边帮杨文智力和身体双重残疾的女儿吹头发,一边仔细向杨文交待护理常识……走出杨文家门,二人来不及休息,又前往相邻的小区调解一起因停车引发的邻里纠纷。
在今天的什邡,像易卢骏一样每日参与“三无小区”治理的党员不少。“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基层工作合力,破解组织空白、无人愿管、管理无序等顽疾,让‘三无小区’治理更有温度。”什邡市基层治理中心副主任张兵说。据了解,由于历史原因,什邡城区现有“三无小区”150个,涉及居民3800户,存在无人管、管不好等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如何提升“三无小区”治理水平,一直是什邡市在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中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转折始于2020年。据张兵介绍,经过连续多年的探索,什邡决定将党建引领作为“三无小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为此,该市以单建、联建等方式,建立“三无小区”党支部113个,实现150个“三无小区”党的组织建设全覆盖,并建立小区党支部班子成员联系楼栋长、楼栋长联系党员户、党员户联系居民户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在推动党建引领群众自治上,什邡指导成立“三无小区”业委会69个,建立“一事一议”协商机制,组织业主代表商定小区改造标准和改造方案,提交改造申请并动员业主交纳改造费用。同时,指导建立小区党支部、物业、业委会三方互动交流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小区治理建言献策。
党建引领,党员先行。什邡还聚焦“三无小区”治理难点堵点,从棘手难题、居民需求、功能拓展、环境整治、文化娱乐、扶危救困等方面,组织社区干部、基层党员等成立了18支“党员干部先锋队”,常态化开展邻里互助、敬老扶残、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等各类公益活动,提升治理效能。61岁的曾德全是第一批加入社区“三无小区”服务队伍的老党员,他负责的巴蜀电站家属区小区已有23年历史,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薄弱,是典型的“三无小区”。“作为一名老党员,能发挥余热参与志愿服务、协助解决‘无人管’‘脏乱差’等群众身边的难题,心里满是成就感。”曾德全说。
“通过党建引领‘三无小区’治理,把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向‘三无小区’治理的方方面面延伸。截至目前,已解决垃圾清运等民生问题121个,开展进门入户志愿服务520余次,惠及群众4万余人,切实推动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张兵说。
本报记者 曾征 通讯员 冉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