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全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德阳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副主任王宜林,获评为“全省先进工作者”。
王宜林,德阳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副主任,参加工作18年来,他带领同事埋头从海量的信息、视频数据中,缜密、细致地搜寻蛛丝马迹,为一桩桩案件的成功破获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了藏在数据背后的“隐身神探”,是战友们最坚强的后盾。
从小立志做警察
认准信息化是时代趋势
从2007年大学毕业通过选调来到四川省,王宜林已经在德阳度过了18个春秋。回忆起往事,王宜林仍旧记得小时候看《读者》《啄木鸟》和电视剧《重案六组》时,被警察故事深深吸引的记忆。
“那时候我就决定要做一个警察,所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走了提前批。”王宜林说,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空闲时勤工俭学做兼职,让他接触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东西——计算机。
作为上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80后,王宜林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为此,他在学习治安学之外,还同时学习了计算机专业,2007年毕业之后通过选调生身份来到了四川。
“当时面试官问了我几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我印象深刻。”王宜林说,那个问题是“如果你去的地方连一个计算机都没有,你怎么办?”
对此,王宜林回答到:“信息化的浪潮是不可阻挡的,是时代的趋势,如果现在没有,未来也会有的。”如今回头看,王宜林的认知十分具有前瞻性。
“清网行动”破要案
数据分析中明晰自己职业定位
刚来到德阳的王宜林,最初被分配到基层派出所。2009年德阳市公安局筹备情报支队,拥有专业技能的王宜林顺理成章的来到了支队工作。
在2011年为期约7个月的“清网行动”中,信息化技术成为了追捕在逃人员的主要手段。这时,王宜林有了施展技能的舞台。
彼时,王宜林接到追捕一名潜逃15年的杀妻案在逃人员的任务,他在翻阅卷宗之后发现蛛丝马迹。该男子案发前有一情人,而情人在案发后移居外省未婚且有一个孩子,但监护人没有登记父亲,且孩子的年纪与在逃人员潜逃时间吻合。通过不断的分析挖掘,终于找到了在逃人员漂白的假身份,协助办案部门成功抓获了在逃人员。
通过“清网行动”,王宜林对于自己工作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情报指挥可决胜千里之外。”随着一件件案件告破,这让他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和性格十分契合的工作内容。
“我适合做数据分析,‘清网行动’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定位越来越明晰。”王宜林说。
当被问及如今的工作内容与想象之中的追捕缉凶的热血情景并不相同,是否会有落差时,王宜林坦然表示,倘若没有后方技术人员的支持,前方破案也会十分艰难。虽然工作性质不一样,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埋头苦干的实干家”
想通过努力
为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作出贡献
在明确了自己定位之后,王宜林在工作中愈发专一。在同事眼中,他成了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甚至有同事认为王宜林的生活过于“枯燥”,不过王宜林却乐在其中。
“我在大学学习的计算机技术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不断努力地去学习新的技术。”所以学习也成了王宜林的日常。而在不断的学习中,见证了公安信息化的发展进步。
从警至今,他先后参与视觉计算、德阳智慧110接处警等10个系统建设,为辅助案件侦破、防范化解风险、护航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110智慧接处警系统改革成效荣获全省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德阳公安智慧110接处警经验全国推广,为公安数字化转型、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德阳公安开展视觉计算系统建设时,从当年2月到7月,王宜林和团队成员骑着共享单车,走遍了德阳城区的每一处点位,逐一在地图上定位,根据场景不断修正,正是这种踏实认真较劲的态度作风,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全省第一。依靠该系统,除了辅助侦查破案以外,每年能够救回找回走失群众100余人。
如今,随着AI的广泛应用,王宜林又开始钻研大数据模型研发,用他的话来讲,如果能够建立系列有效的数据模型,将能更好地服务侦查破案、服务群众,提升警务工作效率。同时,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几年间他充分发挥“传、帮、带”的师傅角色,带出了一批信息化应用人才,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如今德阳公安信息化战斗力显著提升。
从警18年以来,他荣获“全国公安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四川省特优人民警察”等称号。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嘉奖11次。
谈到这些荣誉,王宜林说:“这是组织的信任和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他说,AI元年,他想尽最大的努力在AI赋能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这一块做点贡献。